觀影|《天津閒人》

post

在一次電影沙龍中觀看了《天津閒人》,這是出生於導演世家的鄭大聖作品之一。講述的是七七事變前夕,天津衛三個遊手好閒之人企圖詐騙閒人老大四六爺發財,反被設計,成了四六爺投靠日本人的棋子。

九十分鐘後,仍有不少回味之處。電影四個主角(蘇鴻達、俞秋娘、嚴而信、侯伯泰(四六爺))的性格,蘇鴻達對俞秋娘的痴情,電影投射出來的民國晚期民衆思想,都很有探討意義。

觀看結束,我的第一聯想是《茶館》,在整體表現手法上有一個共性——以小社會反應大環境的生活、政治。《茶館》將整個劇場環境限定在小小的茶館內,各種人物匯聚於此;《天津閒人》圍繞三個小人物策劃敲詐,放大了他們所處的愚民環境。

整部以喜開頭,以悲結束。開始只看到蘇鴻達小人形象,以坑蒙拐騙爲生,唯有對俞秋娘一片鍾情(然而表面上秋娘並不領情),而且最信任她,把自己的錢放在秋娘那裏;秋娘身體不舒服時,跑去爲秋娘拿爐灰水並勸她喝;每天晚上把秋娘爲他縫補的衣服收拾得很整齊。苏鸿达在前後表現出兩個截然不同的性格,後來他不畏強權、不做漢奸的形象從愚昧無知、金錢主義至上的衆人中凸顯出來。當嚴而信告訴蘇鴻達四六爺成了漢奸而且以錢誘惑他一起做被利用的棋子的時候,蘇鴻達的另一面形象展現出來——要尊嚴、不當漢奸,而且在說書茶館敢公開告訴其他人真相。

回味印象深刻的情節,我覺得結局有三悲。嚴而信、蘇鴻達被四六爺殺人滅口,蘇鴻達與俞秋娘不能再聚,這是一悲;面對一個強權勢力,衆人無力改變,這是二悲;當時活着的愚衆並沒有因此覺醒,大概在日本人真的佔領天津後,他們在逃亡路上不會想起蘇鴻達、蘇鴻達的話,也不會被觸動,這是三悲。

蘇鴻達把兩人的船票拿給秋娘後,被打手李祥藻的人追着跑,當無意跑入說書茶館時,故事到了高潮。一般,說書講述的都是歷史,但導演在這裏有意安排,讓故事中的蘇鴻達與說書人、聽書人相遇,直到蘇鴻達被當場抓走。從聽書人角度看,本以爲在聽歷史故事,不曾想自己就深處歷史之中,與故事遙遠的距離被瞬間擠壓爲零,下面的聽衆看到闖入的蘇鴻達時,震驚遲疑了幾秒,他們的愚昧寫在呆若木雞、冰冷的神情上。

如果把那些聽衆換作我們自己,也會出現同樣的驚愕。現實與歷史不只是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歷史也在重演,而我們時刻深處其中,不再是看官,可能也是主角。

因爲怕有蘇鴻達同樣的遭遇,說書人自我審查過濾,說着與蘇鴻達相反的話,就連「侯伯泰」三個字也要用「嘛嘛嘛」代替。嚴而信的「言而有信」報社從開始就是子虛烏有,嚴而信是一個毫無新聞媒體職業道德、金錢至上甚至當漢奸的形象,有錢就可以替別人炒作新聞。上流閒人社會裏的四六爺則代表了專制強權,披着好管閒事、大善人的外衣,卻做着有違良心道德的事情。

回到現實,我們的周圍,各種被炒作的新聞,虛假消息漫天傳,尤其在互聯網的時代沒有利用好網絡,出版、公開講話審查,強大的網絡過濾,最深的影響是自我審查刻入意識。人們天天看着娛樂節目(抗日神劇、新聞聯播、娛樂搞笑)機械度日。

這樣想來,我們距離歷史遠嗎?敬畏歷史,但並非遙不可及,瞭解歷史,同時也是瞭解我們自己、現實。

注意力能管理嗎?

封面

傑克遜(Maggie Jackson)在《走神:被侵蝕的注意力以及即將來臨的黑暗時代 》(Distracted: The Erosion of Attention and the Coming Dark Age)中驚醒人們:「注意力的侵蝕已經非常嚴重。全社會都行將喪失深刻思考和持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總而言之,我們正在滑向一個新的黑暗時代。」

驚醒之言說出這種問題確實存在而且很普遍、嚴重,我們的注意力被多餘無意義的東西無線分割,我們的注意力太凌亂,我們要「超越這種永遠在線的生活狀態,當我們能夠選擇關閉電子設備,全身心投入他人的互動,當我們能夠留出不被打擾的時間,並且自如地使用所有通訊工具,我們就重新回到了康莊大道上,前方等待我們的將是集中的注意力,有意義的人際關係,以及有利於創新的思索」。

《程序員的思維修煉——開發認知潛能的九堂課》(Pragmatic Thinking and Learning: Refactor Your Wetware)與《網絡素養》(Net Smart: How to Thrive Online)兩本書中詳細分析並說明了一些解決辦法。讀罷,對冥想、優化當前情境有一些總結和粗淺想法。

冥想

內觀冥想,沉浸在一種寬鬆舒適的思維狀態中,可以意識到自己和所處情境,但不用做出任何回應。
不帶任何個人情緒地關注自己的呼吸,當你感到思緒游離到其他環境或事情時,讓它回到呼吸上。如此反复進行。

冥想參考步驟

1、找一安靜地方,擺脫干擾。(獨自待在房內或人流少的公園某處)

2、舒適地坐著,挺直脊背。放鬆,感受身體任何情緒

3、閉眼,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尤其是空氣進入身體和離開時

4、把握呼吸節奏基本穩定,吸氣長短和質量,不要過久也不要太短促,空氣盡量新鮮。呼、吸後短暫屏氣。重要讓自己感到舒適

5、不說話,不描述呼吸狀態和其他想法,不與自己交談(即使心裡默語)

6、如果發現自己在思考一些問題或心裡說話,拋棄這些,專注自己的呼吸

7、即使思維遊蕩於別處,這種練習能使自己發現注意力在遊蕩,並且每次都能找回來

(《程序員的思維修煉——開發認知潛能的九堂課》(Pragmatic Thinking and Learning: Refactor Your Wetware,P175)

分段呼吸分為三個部分:

1、充分將體內氣體呼出,吸氣時首先充滿腹部,稍微停留,再充滿胸部,最後充滿胸部以上。保持喉嚨打開,下顎放鬆。
2、短暫停頓,正常呼出。
3、停頓,再重複以上。

或者找一幅漫畫,找個安靜的地方臨摹。關注點只在漫畫的每個線條及其互相連接處。

感受

初次這樣做會很容易產生其他聯想,比如我在嘗試分段呼吸10多秒大腦裡冒出睡覺時呼吸的感覺,回到現在呼吸的感覺又去想其他的事情,雖然所處環境很安靜,也不燥熱,心裡始終無法平靜。但當思維跑偏時我是可以意識到的。

冥想以及呼吸都是內在觀察在起作用,呼吸只是其中一種方式。倘若把呼吸換作騎自行車又如何呢?

小時候我沒有學騎自行車,直到這個暑假花三個晚上若干小時學會了。開始學的時候,腳蹬踏板和手控方向兩個意圖在大腦裡同時只容得下其中之一。教我的人告訴我先把注意力放在腳蹬踏板上,不要想方向問題。但心裡的「雷克斯小蛇」很調皮,剛蹬兩步就把注意力跳到方向盤上。這時,心裡已注意到這一變化,我把目光離開方向盤放在前方路面,心裡只想腳蹬踏板問題,腳放的是否舒適,蹬速快慢。腳蹬起來後方向逐漸平穩。

優化當前情境

情境切換處理多任務

我們處於思維活動狀態時會不由自主地關注很多事情,但是在任何特定的時間點上總共可以關注多少?如果對這些關注點或待辦事項不給予分類並安排較合理時間,生活、學習會是一團亂麻,而且很容易互相衝突影響效率、效果。

我想到自己很熟識的一個中年人,她的生活工作中幾乎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在趕時間,主要的一點是任何事情都要管一管、說一說,而且,經常正在做一件事時大腦裡或口邊還在說著其他毫不相干的事情。比如,炒菜做飯時還在給別人叮囑與做飯無關的事,有時忘記是否放鹽進去,或者發生切傷手指的情況。

並非數落這位長輩,而是感覺她生活得太累,同時關注的事情太多,而且時間安排也不好,怎麼會不累?

我們的大腦無法很好支持情境切換。一項研究表明 一般情況下,多任務處理會耗費24%~40%的生產力。原本8消失工作日削減到5小時,可能伴隨錯誤率而增大。

可能個別學生在課堂上可以一心多用,看小說或電腦查資料的同時可以正確回答教師的提問。但這僅僅是有限的。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 Clifford Nass 的一項研究說明,大多數進行媒體多任務處理的人,其實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擅長多任務處理,被試如果嘗試多任務處理,表現會惡化。(《網絡素養》(Net Smart: How to Thrive Onlie,P35~36)

是否經常在寫作或看書、上網查資料時聊天,而且和前面的內容毫無關係?
當別人找你幫忙或團隊分配一項任務給你,立即停下手上的事情去做還是會加入待辦清單?

斯通(Linda Stone)的如何從管理時間轉向管理注意力(Is it Time to Retire the Never-Ending List?)給出了不錯的建議。

截圖

奈斯的番茄工作法 對斯通的第三點建議——為每一項意圖留出整段的、不受打擾的時間——做出了具體說明。「花15~30分鐘專注於一項任務,然後進行5~10分鐘多任務處理。 將每天的主要任務寫在一張紙上,計時器定到25分鐘,時間到後花5分鐘做想做的事情。重複這個過程四次,休息較長時間」。

盡量在某一時間段進行單任務工作。亞歷山大·貝爾說「把你所有的思绪集中于手上的工作,阳光只有聚焦到一点才能燃烧。

Leo Babauta 有五點建議:

1.更关注自己。在你开始做一件事时,让自己更关注开始本身。一旦这么做,你会注意到开始做的事,以及想做其他事的欲望。关注,是很重要的第一步。

2.清除干扰。如果要读书,把其他东西清理干净,只剩下你和书。如果要处理邮件,关闭其他软件和浏览器标签页,除了邮箱页面,然后开始。如果你开始一项工作,放下其他工作,然后关闭电话。如果要吃饭,就把电脑、电话放到一边,关掉电视机。(通常我在吃飯時會瀏覽一些新聞網站或博客)

3.明智选择。不要只是开始做一件事。考虑一下——你真的想要打开电视吗?真的需要发邮件?手头的工作是最重要的吗?

4.完全投身其中。你想要泡茶,就完全专注,完全投入。让你的全部都投入这件事。你如何打算和人沟通,认真聆听,专注于当下。

5.练习。这件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会。你可以马上开始,但一开始并不会熟练掌握。坚持下去,每天练习。不要想别的,只要练习。

###自我反思

關於處理電郵

直至現在,我依舊有電郵恐慌,每次打開電腦都會主動查看 Gmail ,無論是否有新郵件提醒。時常會影響其他要做的事情。

既然查看電郵太頻繁,就需要放緩。

Linda Stone 在2008年創造了「電子郵件暫停呼吸」(email apnea)詞語。某天早晨,她發現「我打開我的電子郵件,並沒有什麼不尋常的,就是日常見的大量時間表、項目、出差、信息和垃圾郵件。然後我發現……我沒有了呼吸」

我還沒遇到這種情況,但很頻繁地查看電郵已經使我感到不舒適。有研究把這種現象稱為「間歇性變化獎勵增強」,即無論是一個小球還是一封郵件,我都會持續點擊按鈕。就像實驗室老鼠一樣,坐在那裡不斷點擊收取郵件以獲取食物獎勵。我將按照以下三個步驟嘗試改變目前狀態。

1.設置電郵通知。提示電郵的圖標是不可抵擋的,大腦裡不光短淺的雷克斯小蛇看到 Gmail 图标,它就会想点开。这就好比是在快睡觉的时候给孩子看了一小段有趣的电视节目开头。(Oliver Emberton 的比喻)

2.加大檢查間隔。給自己設定每天21:30查看電郵10分鐘,對於我來說已經足夠。

3.不使用電郵時退出客戶端。

上月末在還沒有通寬帶的村里待了數日,那些天我沒有查電郵,一方面是有比它更重要(好玩)的事情做,另一方面是沒有網絡,沒有基本條件。為什麼在網絡使用很方便的校園裡抵擋不了?想起大哥寫的「我的智能手機『主動斷網』策略」一文,《专注》( Focus,Leo Babauta)第五章也分享了手動斷網的經驗。這種方式很徹底,當然,更需要自己的恆心。

「email, Facebook, Twitter, Quora 和更多产品都在想方设法吸引你的注意。幸运的是我们可以轻松排除这些干扰:关掉所有的消息提醒。当有空时再去查看这些消息——比如在午餐休息时——还可以集中处理这些消息来节约时间。」(豆瓣閱讀:[《高效學習技巧》][12])

David Allen [《盡管去做:無壓力工作的藝術》(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85660/)(*Getting Things Done: The Art of Stress-Free Productivity*,簡稱 GTD)是一本非常受歡迎的書,可以幫助組織、排序並有效完成工作。其中關於處理郵件有一要點。

僅掃描輸入隊列一次
電郵或語音郵箱都不要使用送達箱作為存儲設備。檢查郵件並對新郵件做分類,但不要總是重新查看已存在隊列的(除非需要某些急用的資料,檢索關鍵詞就行)

學會說「不」

我有一個習慣(現在也是),幾乎每次別人找我幫忙或讓我去做某件事,我都會停下手裡的事情立即做。別人提醒過我這樣不好,要學會說「不」。看似很熱心,但裡面存在三個問題。

一則,在大腦接收到外界的幫忙或任務信息時沒有做及時判斷,是否重要且緊急,自己的工作是否可以暫停。

二則,如果立即暫停去做,影響的可能是兩方面效率、效果。不同情境間切換、熟悉需要時間。

三則,這種習慣與自己所處環境有關。如果身邊有一個做事性格很急,而且不斷在耳邊嘮叨的人,時間久了就會「被形成」這樣的行為。當你在做作業或者寫東西中,被叫去超市買菜,原本距離做飯時間還有大把,可以緩和推遲一會再買,可對方就是不樂意,就會嘮叨懶惰之類,認為買菜比你正在做的事情更重要。(我的切身體會,開始還會想著協商,如此反复之後索性放棄,因為不想又被嘮叨)


其他文章:

Quora 關於「拖延症」的文章:

1、How can I stop procrastinating

回答者:奥利弗·恩伯顿(Oliver Emberton),Silktide 创始人

以卡通形象雷克斯小蛇和阿爾法特的關係說明拖延症

2、How can I stop procrastinating

回答者:吉姆·斯通(Jim Stone),个人效率顾问,开发者,哲学家

對拖延症原因進行分析並提出解決方法

3、What are the most effective and proven time management techniques?

回答者:奥利弗·恩伯顿(Oliver Emberton),Silktide 创始人

如何有效管理時間,提出的常見問題及方法對管理注意力也有幫助

4、《专注》(Focus) - Leo Babauta

豆瓣阅读: http://read.douban.com/ebook/8818581/

男生一定是懂IT技術的嗎?

花費一個月時間匯總了 Windows 使用基本技能,希望給開始使用電腦、低效率的朋友一些指引,具備基本的網絡素養。
在苦惱想著該如何分享才能讓這些朋友主動來學習。因為我們主動學習的動力被一些錯誤認識扼殺了。

  • 理科生比文科生容易學會使用電腦;
  • 男生比女生更(應該)懂得使用;
  • 網絡素養是程序員、Hacker 才具備的,普通用戶沒必要;
  • 毫無防備地被一個大問題擋住了去路,從此避而遠之,好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或許還有更多。

先來看第一條誤點。文理分科本身就是一個糟粕(本就不應該存在這樣的東西),但我們把學習動力缺失的責任完全推卸到教育制度存在問題上,並不會因此找回,除了吐槽、埋怨,沒有任何實質性行動來改變這種被動。反而更加消極,加深了這一誤區。
所謂的理科生學數學、物理、化學,條理比文科生清晰,邏輯思維更強;難道文科生學習地理、歷史就不需要嗎?寫作還得事先想想行文條理安排,論述還得有合理的邏輯。

所以,是否容易學會使用電腦與文/理沒有關係。無論文理學生,都應該懂得一定的電腦技能,且不論那些在具體專業領域的特殊技能,因為它們的特殊性都架構於一般性基礎之上。一般性就像大樓的地基,地基不紮實、不穩定,就想直接先加蓋上層,大樓不倒才怪。

第二條,男生比女生更(應該)懂得使用。關於電腦使用,沒有「某人應該具備這種技能」,電腦對每個使用者是平等的。

第三點,網絡素養是《網絡素養 :數字公民、集體智慧和聯網的力量》(Net Smart : How to Thrive Online, by Howard Rheingold)提出的:

這本書將介紹五種正在改變我們這個世界的素養(literacy):注意力(attention)、參與力(participation)、合作力(collaboration)、對信息的批判性接收(垃圾信息辨識術)、智慧結網(network smart)。當有足夠多的人學會並且能夠熟練的使用這些技術之後,健康的新經濟、政治、社會、以及文化將會由此而出現。而假如這樣的素養不能夠在我們的社會中得到傳播,那麼我們將會自我淹沒在錯誤信息(misinformation)、缺乏信息(disinformation)、廣告(advertising)、垃圾信息(trivia)當中。

互聯網世界屬於每一個公民,不只是程序員、Hacker 的美食。如果把五種素養按照重要度遞減(利用互聯網的層次遞增)排序,我認為第一位應該是注意力。我們把大量時間浪費在追肥皂劇、玩網游、不停地刷新微博和朋友圈,沒有及時獲取新信息就焦慮,十分渴望在網絡上得到別人的關注。卻把一本本需要閱讀的書扔在一邊;查閱資料時時跑偏,回不到原來的目標;把一件件工作、生活計劃總要拖到 deadline 之後。

除了管理自己的注意力,對信息的辨識(謠言、騙錢虛假短訊和電話、流氓軟件、網站)應該是我們需要具備的第二素養。第三、第四是參與力、合作力,遠程辦公、協作討論相關的各種產品已層出不窮,可見利用互聯網參與合作很重要。最後是智能結網。

第四點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在使用電腦時我們似乎容忍不了出錯,尤其在 deadline 臨近的時候,更加手忙腳亂,到處亂投醫。如果能及時解決,還可以暫時原諒電腦。反之,折騰越多錯誤卻越糟糕,這種壞情緒容易被帶入其他情境。事後,即使別人主動教方法,因為怕麻煩已無心去學;如果操作稍微繁瑣,就沒有耐心繼續下去。

出現錯誤並不一定是壞事,就像我們進入一間黑屋,一步步向前挪動,碰到桌椅擋住去路,我們會自覺地往其他方向移動。桌椅就是那些出現的錯誤,為我們指明了正確方向、錯誤方向。使用電腦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大都比較明顯,會有錯誤提示對話框,一般 Google 對應的錯誤信息/代號就可以有辦法。

開平一日游

趁着五一節日,與一友去開平市遊玩,原本是奔着塘口鎮的倉東村教育基地去的,將近四個半小時的路程,我們到了那裏,看到倉東村牌坊時累感消失了。

在沿着村路進去時周圍一塊塊綠油油的水稻田,總讓人忍不住想躺上去。對於我這個北方人來說,這是第一次近距離地看水稻,而且還是出芽沒多久的。

進了村,只看到幾位老人坐在自家門前說話,可惜我倆不會粵語,沒法和她們交流。其實這裏人大部分講的是本地開平話,也屬於粵語一種,與臨市台山話相似。

再往裏面走了幾步,看到了倉東教育計劃項目之一,一棟被修復保護的祠堂,旁邊還有一個「壽司學校」、一棟更樓————其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更樓主要是用來瞰望、放哨、御敵。

原本想進去看看那個祠堂裏面,但我們與村民語言不通,沒辦法更多瞭解。

我們再往裏走了走,看到有一棟現在還有人居住的房屋外圍很奇特,錯落有致的磚塊從裏向外突出一部分。不知有何作用。

我查了下類似的建築,越南有一些建築也是這種,但它們主要還是一種審美的效果。

倉東村一站就這麼結束了,繞着水稻田堤去鄰村,偶遇一隻夠,然後發生「狹路相逢,勇者勝」。

下午5點多,我們準備坐車去市區找住的地方,在路邊等車,我們看到一灘綠景

在這個小鎮、開平市比較偏僻區域,我看到最多的是一個個戴着頭盔的當地人開着摩托車載人,他們身上套着一件印有各種廣告的衣服。可能我太久待在市中心,不知多久沒去郊區,再次看到這樣的交通工具時很不習慣。這大概是一種在大都市生活太久對小城市、鄉村的嫌棄心態,而自己恰恰忘記了根源就在這樣的地方。晚上在市區比較偏的飯店吃了黃鱔飯(說實話,真心吃不習慣,主要是看着那一條條東西,大腦就開始想着各種蠕動),隨後電話定了住處,趕時間想叫車過去,不料滴滴打車、uber 都用不了。吐槽完畢,細細回想此事,自己太依賴大都市的方便快捷工具,已經讓人心理越來越舒適,而且會認爲大都市的東西都是最好的,當到了其他地方,沒有了同樣的服務工具,又不習慣當地的東西,自然會如此。

第二日早上,在塘口鎮自立村碉樓羣吃吃喝喝看看。最舒服的是跟着別人家的旅遊團後面,進了碉樓免費聽講解,站在碉樓頂層眺望,周圍一片片綠油油的水稻田裏屹立着一棟棟碉樓,遠處的風帶着綠色吹進來。

大概這棟碉樓在文革時爲保留下來,特意寫上「共產黨萬歲」橫批的吧。

下午,又去赤坎古鎮看一排排民國騎樓。

看騎樓的同時也少不了吃。

山楂麥芽糖

豆腐角

每排騎樓都應地勢成一定弧度展現,牆壁、柱子上原有的字都還保留着。這些都是歷史的見證,是生活氣息的留存。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遊玩,原來那種拍客方式只是匆匆一閃而過,身處其中卻沒有好好享受歷史沉澱。吃只是滿足了暫時的胃口,無法長久保存,而特色小吃背後的文化、歷史也未習得。

影印 PDF 文檔分割

爲什麼會尋找這些工具?

2014寒假某天,我收到一封 email ,某人找我抽空幫忙下載「古本金瓶梅一百回」,有時間再處理成單頁單面 PDF 。進入網站傻眼了,600+ 個影印 pdf (其实是一堆 jpg ),先 google 了一些批量下載方法,最終用 wget 命令勉強完成了下載工作(關於 wget 批量下載,下次再細談)。每個文檔都類似這樣:

金瓶梅

我將600多個 jpg 合併爲兩個 pdf 文檔後,開始尋找合適的分割工具。
(事後回想,我完全可以批量分割後再合併爲 pdf ,豈不更快?)

找到的相關工具

1、a-pdf page cut

可批量處理 split pdf pages in half ,操作運行速度較快,也有人認爲其相當於將另一半遮擋處理。

適用平臺:windows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中文古籍原文爲右起翻頁,而此工具處理後默認從左文檔起排列。因此,需要先將待分割內容整體逆時針旋轉九十度,再分割,最後順時針旋轉九十度。

官方網頁有具體操作 step 解釋。

經過若干次對比,我選擇了這個工具。

2、adobe acrobat

adobe acrobat (不是 adobe reader)是 adobe 系列產品之一,官方有試用版本,其「打印」功能可通過設置「平鋪百分比」達到「分割」效果。

手動調節百分比時可以看到右側預覽效果,使得分割線與影印文檔中線接近即可。

缺點:adobe acrobat 一次操作太多,會很慢,甚至電腦卡機。(如果你的電腦優化不行或很容易死機,在處理時通過設置處理頁面號碼,多次操作)

對古籍分割不友好,分割後,原來的兩面一頁前後順序顛倒。我開始用這個工具分割上面的影印古籍時,就被坑得挺慘。我天真地以爲先將原文檔旋轉一次,再分割會達到預期效果,但它是個「死腦筋」,還是順序顛倒。

操作方法

關於 acrobat 插件「海森堡」,我已無力常識,有時間再折騰。

3、PyPDF2

準備:

a.用到 python 的 pypdf2 庫,下載後解壓縮進入文件夾,使用命令 python setup.py install 將該模塊裝入系統。

b.下載腳本文件c2s,用 chmod +x c2s 修改其權限可執行。

使用:
cd 到待處理文件所在地址,再./c2s dst.pdf 執行(src.pdf 是待處理文件的名稱,dst.pdf 是處理後新文件名稱)

要求: mac 平臺;Python 2.7.8

問題:python 在 linux 應該可以執行的,但我如此執行後的新文件都無法打開,查看文件內無字節。難道是因爲我的 python 版本是2.7.6原因?

原鏈接

4、scantailor

基於 C++ 的跨平臺工具,用來處理圖片 pdf ,可以切分掃描頁、傾斜校正、邊框修正。

4.1安裝使用

window 系統中直接下載該工具安裝使用。

ubuntu 系統中安裝:
前期準備:scantailor 運行環境需要,安裝如下:

libjpeg: apt-get install libjpeg62-dev (any -v)

zlib: apt-get install zlib1g-dev (any -v)

libpng: apt-get install libpng12-dev (any -v)

libtiff: apt-get install libtiff4-dev (any -v)

libboost: apt-get install libboost1.55-all-dev (>=1.35 -v,經安裝測試,1.40安裝失敗)

libxrender: apt-get install libxrender-dev (any -v)

cmake: apt-get install cmake

安裝時都不能出現 error 提醒,否則後面無法安裝

4.2安裝 scantailor

cd 到 scantailor 文件夾,執行 cmake .,以 - configuring done 結束,
繼續 make and sudo make install

4.3打開 scantailor
alt+F2 ,輸入 scantailor 運行會看到如下界面:

scantailor

操作視頻

scantailor 下載

三個平臺安裝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