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 Facebook 时,应该考虑什么?

原文:https://veekaybee.github.io/2017/02/01/facebook-is-collecting-this/

winnower.jpg

Courbet, The Winnowers

摘要:Facebook 通过众多渠道使用数百种方法收集有关你的数据。你很难退出,但通过了解他们收集的内容,可以认识到 Facebook 平台的危险性,并选择以更严格的限制来使用 Facebook.

目录:

Facebook 无论好坏,已经成为我们的网络客厅、第三空间。这是我们与好友交谈、发布新闻、组织活动、悼念逝者、庆祝婴儿出生、订婚、找新工作、展示新发型和假期的地方。

Facebook 平台已经占据了如此大的占有率,并且开始作为我们的冥想盆。因此,了解 Facebook 公司获取使用我们的希望、梦想、政治宣言、婴儿照片信息做什么尤为重要。

从获取数据开始。2014年,Facebook 工程师写到他们每天可以获取大约 600TB 的数据

对比一下,《战争与和平》的文本大小是3.1MB;1966年的苏联版《战争与和平》电影时长7小时,大小是8GB

因此,人们每天上传的数据总量相当于1.93亿本《战争与和平》书籍、75,000部《战争与和平》电影。

Facebook 数据政策 概述了它收集的内容和如何处理数据。然而,和大多数公司一样,Facebook 忽视了实际要点,没有告诉用户到底发生会什么。

我揣测自己写每条状态更新时的按键,使我感到沮丧,对此决定做一些研究。以下所有信息来自科技商业新闻报导、学术出版物、我作为 Facebook 用户能够在客户端看到的内容。作为一名从事用户数据工作10年以上的专家,我在这篇文章中加入了自己的诠释。

如果任何一位 Facebook 员工想要对此篇文章进行纠正,我会很乐意听他们说并没有像下文所说的那样收集和处理用户数据。

Facebook 如何收集数据

为了理解 Facebook 数据收集的工作原理,我绘制了一个(非常非常)简单的图表。用户将数据输入用户界面(应用程序),这是前端。

这些数据随后被收集到 Facebook 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库有很多),这是后台。

用户在前端看到的数据是后台数据的子集。

facebookui.png

如果你对更多的技术规格感兴趣,Google 上面有很多架构图。Facebook 正处在处理大数据的前沿,它们的堆栈包括 Hive, Hadoop, HBase, BigPipe, MySQL, Memcached, Thrift 更多。所有这些都存放在许多大型数据中心,比如 Prineville Oregon 数据中心。

在发帖之前,Facebook 知道什么?

在点击”post”之前,Facebook 可能就开始收集数据了。当你编辑信息时,Facebook 开始收集你的按键内容

Facebook 曾经使用这些数据来研究自我审查(研究报告 PDF)。

prepost.png

研究员写道:

我们报告的结果来自一份探索性分析,检查 Facebook 「最后时刻」的自我审查,或者在写完后在 Facebook 被过滤的内容。我们在 17 天内收集了 390万名用户的数据,并将自我审查行为与用户描述、用户社交图表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特征联系起来。

这意味着,如果你发布了类似于「我只是讨厌我的老板,他把我逼疯了。」这样的内容。虽然在最后一刻删除了这句话,改写为「伙计,现在的工作真是太疯狂了」,Facebook 仍然知道你在删除之前输入的内容。

以下是他们用于研究的数据点:

prethought.png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就像不能确保未发布的内容不会被存储;用户删除帖子、评论和签到,不能确保数据真的被删除了。

因此,即使删除了帖子,Facebook 仍记录了它。Facebook 记录元数据,或记录有关你的数据的数据。比如,拨打电话的数据就是实际谈话内容,它的元数据是拨打电话的时间、地点和时长等信息。

对于 Facebook 来说,元数据和真实数据同等重要,它使用元数据推断你的身份。在 Chrome 浏览器使用开发者工具,可以相对容易地看到大量数据通过 xhr 从你的客户端传送到 Facebook 后端。我不是一个前端忍者(但实际上我很乐意和其中一位谈话,看看我们还能做些什么),但从一张图上,可以看到 Facebook 在追踪用户做某件事花费的时间吗?具体内容不确定,但它可能计算出了耗费在 Facebook 网站的时间。Facebook 报道说

xhr-fb.png

顺便说一句,对于账户删除也是如此。

由于 Facebook 拥有如此多的系统和可以数据共混的地方,正如一位 Facebook 前顾问所写:

回答你提问的第一部分,「你可以付钱让 Facebook 彻底删除你的所有信息吗?」假设「彻底」意味着完全清除你留在 Facebook 的任何痕迹。答案是不会。

同样,如果删除帖子,并不能确保 Facebook 不会在后台数据库保存这个帖子,它只是不会显示在客户端页面。

只要你真的写了帖子、上传了图片,或是修改了任何信息,对于 Facebook 内部研究使用、转售给 Acxiom 这样的营销聚合商、通过国家安全局这样的机构和 NSA 的棱镜计划提供给美国政府,这一切都是绝对公平的游戏。

发帖之后:Facebook 收集关于你的什么数据

很显然,Facebook 收集你自愿提供给它们的所有数据:政治派别、工作地点、最喜欢的电影、最爱读的书、打卡签到的位置、评论、对帖子的任何所有反应。Facebook 允许你下载他们的数据库中关于你的数据子集

在我个人的数据子集中,我可以看到:

  • 我上传的照片、标记了我的照片
  • 视频
  • 我曾经发布在自己时间线上的一切内容(包括我表示感兴趣的事情、人们发布在我的时间轴上的内容、共享的记忆)
  • 好友、添加我为他们的好友
  • 我的所有私人信息
  • 我参加过的活动
  • 我登录过的每一台设备

以及,我可能感兴趣的广告。这不是我自己写的东西,而是 Facebook 基于我发布的每条内容,利用算法生成的。

我们将会在广告部分讨论这个问题。

除了数据和元数据,Facebook 也跟踪用户的意图。上面已经探讨了其中一种跟踪方式:未发布的信息,另一种则是在视频中的热图跟踪

Facebook不仅知道关于你的一切信息,也了解你的朋友关系。一言以蔽之,Facebook 很了解你,尽管你没有完整填写你的个人资料、也没有主动发布到网站。

Facebook 内部用你的数据做了什么?

Facebook 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做了很多事情。

首先,Facebook 对信息进行简单查询用于提高网站性能或用于行业报告(例如,网站运行时间,Facebook 用户数量,今天的广告收入是多少?)。这对于任何公司都是如此。

不过,对于 Facebook 来说有所转变。Facebook 有一个完整的工程团队致力于搭建工具,使得数据更易于用 SQL——类似基于 Hadoop 和 Hive 的语言——查询。尽管 Facebook 声称严格控制权限,有些用户却并不这么认为

唱片公司 Anjunabeats 主管 Paavo Siljamäki 在 Facebook 发帖提醒人们注意这个问题,访问该公司洛杉矶办事处时,可以很容易访问他的 Facebook 账户而无需他的密码。

这里是 Facebook 员工访问私人数据的账户的更多说明

其次,Facebook 把用户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学术研究。在数据政策中没有提到这一点,这很有意思, Facebook Research 主页的标题写着:「在 Facebook, 研究渗透到我们所做的一切。」

Facebook 有一个相当大的数据科学团队(最新统计是 41 人)。我想说的是,一个拥有 15000 人同样规模的公司,如果它真的想要积极推动一个数据科学研究项目,可能只有 5 个数据科学家。

然而,直到 2014 年为止,还没有任何程序可以检查被访问的数据类型、以及进行怎样的研究。正如一位前 Facebook 数据科学家写到

我在 Facebook 的时候,没有一个机构审查委员会来审查为内部目的进行实验的决定。一旦有人得出结论,他们决定要把这篇文章发表到杂志上,那么在可发表的内容上,确实存在反反复复的公共关系和法律问题。如果你想做一个实验,看看人们会点击绿色按钮还是蓝色按钮,你无需得到批准。同样,如果要测试新的广告定位系统,以查看用户是否点击了更多广告,是否收入增加,无需获得机构批准。

虽然他接着指出这在大多数以软件服务的公司中是正常的,但大多数 SaaS 公司在过去十多年中也没有精心收集人们生活中最私密的细节。

他继续说道:

大多数人在 Facebook 研究数据的基本目的是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情绪和行为。他们一直在做这件事,让你更喜欢故事,点击更多的广告,花费更多时间在 Facebook 网站。

尽管这是大多数网站的目标,但每天花费超过 40 分钟 在企图在情感上削弱你的网站上,你可能需要三思而后行。

Facebook 除了挖掘文本内容、研究我们的情绪,它还会操纵它们

新闻 Feed 是操作的首选。特别是因为 Facebook 已经设计出尽可能吸引人的功能:它是我们神经系统的突触糖。Facebook 希望确保你尽可能在 Feed 多花时间,并为此花更多时间来处理婴儿照片和其它快乐的事情,以及那些引发争议和愤怒的新闻。而像「我今天吃过早餐」这样的正常状态不会引起任何反应。

这就是当今所谓过滤气泡是怎样兴起的。因为人们会点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所以 Facebook 就只呈现吸引用户的内容,这意味着其他观点、朋友和图片会从一个人的 Facebook Feed 中删除。如果想了解这种方式是如何工作的,可以参考 Red Feed、Blue Feed, 展示了自由与保守的 Facebook Feed 的不同之处。

他们还在研究其它什么?首先是同性恋出柜比例。Facebook 如何知道这些的?「在过去的一年里,大约有 80 万美国人更新他们的个人资料,表达同性吸引或专属性别」。

大量的 Facebook 研究都是关于图论,也就是我们和朋友间的关系图。换句话说,它正在对从未同意的学科进行人类学研究。

例如在近期,数据科学小组发表了一项关于美国移民社区的社会关系的研究。在报告中,研究员使用了以下数据:

我们将我们的分析限制在基于已经被确认的社交网络数据基础上的综合判断,这些人在分析前 30 天内至少使用过一次 Facebook. 我们使用个人资料中指定的家乡来确定用户的国籍。

此外,我们也把分析限制在目前至少有2个朋友居住在本国的人和目前居中在美国的另外 2 个朋友。我们的结果基于超过 1000 万满足这些标准的人的样本。整篇报告中,所有关于 Facebook 用户的引用都毋庸置疑地暗示了这些限制。

这些是我们知道的公开研究,他们还在做哪些非公开的研究?

Facebook 理所当然喜欢研究的另一个内容是人脸。每次你在照片中标记自己时,Facebook 会认出你,并且做相应调整。

Facebook 鼓励用户在他们个人帖子中上传的照片中「标记」人,社交网络将收集到的信息储存起来。Facebook 使用一个叫作 DeepFace 的程序来匹配用户的其它照片。

selfie.png

这个名为 DeepFace 的程序是获取更多准确标签的绝佳方式。它也是侵犯个人隐私的绝佳手段。比如,倘若你不想被标记该怎么办?假如你在政府抗议活动中?或者简单来说,如果你和一位朋友去听音乐会,不是和另一位朋友,却还不想让对方知道,该怎么办?

不幸的是,很快就没有隐私可言了。Facebook 正致力于识别照片中人的身份。Facebook 上关于 DeepFace 的论文指出,「人脸识别技术对社会和文化影响是深远的」,然而根本没有谈到人脸被标记的可能的隐私危险。比如

她说,『我们很快就会在商店里安装摄像头,以识别顾客的购物情况』。

他们怎么知道这些的?

因为这些数据是我们自愿提供的。每次更新状态、上传照片并做标记、给朋友发信息、在一个地方签到、登录 Facebook, 系统都会自动生成一条信息保存到数据库中——「嘿,这个人现在在Facebook 世界里。」,包括了 WhatsappInstagram 两个应用。

影子档案

如果你不愿意分享那么多数据,Facebook 会怎么做?它创建了影子档案或是「Facebook 收集的有关你没有提供的数据集」。

正如这篇文章所述:

尽管你从未提供它们,但 Facebook 很有可能获取了你的备用邮箱地址、电话号码、家庭地址。所有这些都是由尝试寻找并联系你的朋友提供的。

更糟糕的是,Facebook 主要收集你的面部信息。

最近的一起诉讼不是针对邮箱地址和电话号码,而是「人脸模板」:每当用户上传照片时,Facebook 会扫描所有人脸并创建「数字生物识别模板」。

即使 Facebook 只是为自己收集数据,所有这一切也是有关系的。但还有一些外部供应商。

Facebook 和营销人员是什么关系?

Facebook 的数据政策指出,它和其它供应商合作收集关于你的数据:

我们会从第三方合作伙伴收到有关你和你的 Facebook 在线与离线的活动信息。例如,当我们联合提供服务时,来自合作伙伴的信息,或从广告商那里获得关于你的经历、与他们互动的信息。

Facebook 收集了「大约 29,000 个人口统计指标,其中 98% 基于用户在 Facebook 的活动」。

与此同时,据报道大约有 600 个数据点来自 Experian,Acxiom等独立数据代理商,用户无法访问从第三方获得的人口统计数据。

除了收集你自愿提供的所有详细信息,比如姓名全称、出生日期、兴趣爱好、宗教信仰、以及所有你上过学和工作过的地方,Facebook 还会对它不知道的事情作出假设,这样就可以与 Acxiom 、其它广告代理商分享数据,以便更有效地把你作为目标。

比如,Facebook 使用家庭收入创建数据档案卖给营销商,他们毕竟是 Facebook 的付费客户。然后,营销人员可以购买细分资料,包括以下任何一种

地理位置、年龄、世代、性别、语言、教育水平、研究领域、学校、族裔关系、收入和净资产、房屋所有权和类型、房屋价值、财产大小、房屋面积、建造年份、家庭组成。

Facebook 如何知道这些的?根据它所知道的和从 Experian 等处获取的数据,对你作出一些假设

这类数据随后可以用来以广告的形式定位 Facebook 用户。在 Facebook 做的这种定位告诉你很多关于他们隐藏在幕后的数据。例如,不仅可以通过位置/年龄/性别/语言,还能通过兴趣爱好和不同生活阶段(如刚刚订婚、6个月前订婚、早期学龄儿童)定位目标。如此过细地定位一个人是有可能的,而且还能达到一定数量(在我的例子中是 100-200 人)。

targeted.png

这些数据会被转卖到下游,通过信用卡和其它营销资源,与其它既存的关于你的数据混合在一起,从而创建类似这样的网站,试图建立你的完整个人资料。没有简单的方式来摆脱它,因为一旦创建了数据,删除它难上加难了。这就是为什么隐私活动人士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让公司每隔一段时间删除大量数据。

Facebook 也有权在广告里使用你和未满18岁孩子的照片

Facebook 给政府提供什么数据?

我们并不了解 Facebook 提供给政府的所有信息。Facebook 有一个政府报告页面,该页面自 2016 年6月以来没有更新过。但我们知道政府还在要求获取越来越多的信息

这些数据成为一份报告,报告显示了数据访问量和受影响的用户量,但没有提到任何关于所提供信息的类型、访问数据的机构类型(当地政府、州、联邦调查局/国家安全局)。

国家 用户数据要求总量 参考的用户账户总数 产生某些数据请求的百分比 内容限制 保存要求 保留的用户/帐号
美国 23,854 38,951 80.65% 0 31893 56714

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甚至发表声明

Facebook 过去不是,现在也从来没有参与任何让美国或任何其它政府直接访问我们服务器的计划。我们从来没有收到任何政府机构的一般要求或法院命令,提供大量信息或元数据的,据说 Verizon 收到过这样的要求。如果我们这样做了,会积极与之抗争。在昨天之前,我们甚至没听说过棱镜计划。

在这里,重要的是从字里行间读出的含义。直接访问服务器不是发送大容量文件的必要条件,也没有必要以此名了解棱镜计划

也很难知道国家安全局是否以其它方式从 Facebook 收集数据。至少在欧洲,有关此问题的诉讼正在进行中

但就目前而言,仅仅假设这种监控正在进行

退出 Facebook 后,Facebook 会跟踪什么?

在 Facebook 网站之外,Facebook 通过单点登录跟踪用户。

如果你退出,Facebook 也会通过 cookies 跟踪你。正如它们的隐私政策所述

当你访问或使用第三方网站和应用了我们服务的程序时,我们会收集信息。收集的信息包括访问的网站和应用程序、在这些网站和应用上使用我们的服务、以及网站或应用的开发者或发布者提供给你或我们的信息。

Facebook 也在试图跟踪或已经在跟踪你的光标在屏幕上的移动情况

早在 2011 年,如果你仍然登录着 Facebook, 它就开始跟踪你如何在网络上移动

未经你同意,Facebook 会记录你登录后所在网页的位置。Nik Cubrilovic 深入挖掘了一下,发现即使登出 Facebook 仍会跟踪你的位置。Facebook 否定了这一说法。

可以肯定的是,Facebook 收集你的浏览历史来丰富广告。

当我使用 Facebook 时应该考虑什么?

这一切意味着什么?从本质上讲,它意味着你在 Facebook 上做的每件事情,或是通过其它网站登录,都可能会被 Facebook 偷偷地跟踪并保留在服务器上。

需要明确的是,很多公司目前都会对用户进行某种形式的跟踪。除此以外,没有其它方式可以衡量经营活动。但是 Facebook 显然在一段时间内蹑手蹑脚地走出了道德上可接受的数据业务实践的范围。尽管 Facebook 目前没有做我提及的一些事情(抓取预发布内容、扰乱新闻订阅源),但它们也在做着非常相似的工作,而且没有隐私保障和,也不保证不用于实验。这也意味着即使你在 Facebook 并不活跃,仍会被跟踪。

每个像你这样的人发的帖子、添加的每个好友、签到的每个地方、点击的每个产品类别、每张照片,都会保存在 Facebook 并被聚合在一起。

如何聚合?很难描述。可能是社会实验的一部分,也许你的信息正被提交给政府部门;也许Facebook 的那些没有必要拥有此权限的员工可以访问你的页面、查看你的工作经历;也许相同的就业信息正被发送给保险公司。

这包括了所有的私人小组、封闭小组以及所有的消息。正如 Facebook 指出的,在 Facebook 不存在隐私这回事。

实质上,你需要加入 Facebook, 这意味着接受你做的每件事情都会被公开,或是被用于广告、政府机构分析。

如果不想让 Facebook 获取我的数据,应该怎么办?

Facebook 开始是大学生互相联系的一种方式,最终达到了改变人们行为、跟踪用户使用情况,并且可能为政府整合信息的程度。

问题在于无论谁是否使用 Facebook, 都牵涉到 Facebook 的跟踪、关系标签、影子档案系统。如果你是 Facebook 活跃用户,尤其如此。

因此,最重要的事情是意识到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并尽可能少给 Facebook 提供数据。

下列是我为了尽量减少在 Facebook 的曝光而做的事情。

并非每个人都会像我这样做。但最重要的是,即使你决定继续使用 Facebook , 也要知道Facebook 在使用你的数据做什么,并且有权在社交中作出权衡。

  1. 不要发布过多的个人信息。
  2. 不要发布你孩子的任何照片,特别是当他们处在无法同意的年龄。
  3. 当你用浏览器访问 Facebook 后, 退出 Facebook. 使用一个单独的浏览器访问 Facebook, 其它事情则用另一个单独的浏览器。
  4. 使用广告拦截插件。
  5. 组织或参与政治活动,不要使用 Facebook , 尤其是 Messenger 应用。如果你需要组织活动,用 Facebook 作为发起端,然后换用别的平台。推荐平台:Signal 是目前私密聊天的典范。Whatsapp 的群组聊天是可以的,但我不推荐它,因为它与 Facebook 的元数据系统紧密相联。电报(Telegram)也不错,但还不够好,因为它不是开源应用。此外,它取决于你的风险等级。这是有关这些平台更多信息。
  6. 不要在手机上安装 Facebook 应用程序,它会请求许多不合理的权限
  7. 不要在手机上安装 Messenger 应用。使用移动端网站。目前,Messenger 应用在移动设备上被屏蔽,可以在浏览器启用桌面版

很遗憾,做得如此好的社交网络在互联网上也是最糟糕的。但是,在人们远离这个平台或对它施加某种经济压力之前,任何都不会改变。

就我个人而言,作为一个数据专家,我个人所做的事情就是给发邮件给我的 Facebook 招聘人员发送以下信息:

亲爱的招聘专员:

Facebook 收集、使用数据的方式,包括:

这让我不仅强烈反对在 Facebook 工作,而且使我有力地评估了自己使用 Facebook. 因为我从来不知道输入这个系统的每个字符将如何被使用。

如果 Facebook 公司承诺要改变发展方向,并且

  • 利用数据来解决这些问题
  • 积极研究如何删除不必要的数据
  • 积极研究非政府干预的私人安全通讯
  • 并积极研究如何避免私人客户数据被共享给不必要的第三方

我很想知道。

谨启

Vicki

我们是社会性动物,我们想要连接、得到认可、分享、在其他人所在的平台上组织活动。目前而言,这是 Facebook 的优势。此外,很难说 Facebook 完全是坏的:它的确把人们联系起来,帮助组织聚会和活动,并且确实使世界更加互联互通。

但是,作为 Facebook 用户,我们和我们的数据是它的产品。而且,随着我们对这些数据的使用方式了解更多,我们仍然可以按照它的规则使用 Facebook,但要对它有所了解。

这里是黑客新闻讨论区。

翻译:我学会如何学习

原文:https://blog.safia.rocks/post/170003398180/how-i-learned-to-learn
作者:Safia Abdalla

我 11 岁时自学 HTML 和 CSS. 2 年之后,我用曾经学习 HTML CSS 的电脑,自学 Python. 又过了 4 年,在导师的帮助下,我学习用 Node 进行 web 后端开发。2 年后,一位朋友帮我在一个开源社区学习 React 等等。

尽管我进入过严格的预备高中学校、更加严格的大学,但我最满足的学习阶段是伏案我的书桌前,而不是在教室和报告厅。自主学习(independent learning) 已经成为我在技术事业上的切入口和特点。这点不仅适用于我,在我所处的特定行业的确如此。随着世界的进步日益加快,自主学习将成为追赶世界步伐的必需技能。

在这点上,我认为,当用「自主学习」这个词语时,定义其含义很重要。自主学习不是孤独一人学习(solitary learning)。我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区别于在大学这样的学术机构或者新兵训练营的学习。这种学习常常出现在当你拿起一本非虚构类书籍或者阅读一本关于新的编程框架的教程,或是在 Youtube 观看如何拧紧松动厨具的视频。自主学习可能是消极被动的,可以在没有目标的情况下学习,所以通过阅读社交媒体上的新闻报道或者收听电台(如果有人这样做)。自主学习也会是积极主动的,你制定了一项学习特定主题的计划,并且找出必要的资源。

过去 20 年里,我经历过的大多数自主学习已经成为「积极自主学习」(active independent learning). 不管是机器学习还是纺线编织,我会选择学习一个特定主题,并找出必要的资源。对于成为一个成功的、专注的自主学习者,我积累了若干经验,以下是我的分享。

了解你的(相反的)学习风格

和许多年轻人相似,我把自己有生之年的绝大部分时间用在了教室听课或是听报告。在这些状态里,我很少可以选择讲师的上课风格。从毫无生气的量子力学演讲到栩栩如生的人类学演讲,我已经见识了每种风格。若干年后,我突然明白了几乎没有一种演讲形式适合我。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想明白怎样的学习风格不适合自己更切合实际。它帮助我知道要避免什么样的材料,以及最好地花费我的宝贵时间在何处。

旁注:我认为探索生命中的负面空间是一项经常被忽视的任务。很多时候,想明白什么没有作用,这和弄清楚什么奏效一样有用。

学习真正要学的内容

当你在学习一个新主题时,收集的信息里有大量干扰。尽管整个主旨问题与你的兴趣、目标有关联,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搜集了大量不需要的信息。弄清楚真正要学习的内容的最好方式是请教该领域有经验者。通过 Twitter 联系导师或者在当地、办公室交谈,这是寻找愿意指导你完成学习过程的经验者的一种好方法。

反反复复(练习)

应用程序是用来巩固学习和理清思路的最好方式。如果你正专注于技术学习,你可能正在学习一门新的编程语言或者框架。我最喜欢的强化学习方式是重建以前在新语言或框架中建立的内容。不管是用新的 web 框架生成 Instagram 克隆版,或是把一个用户本地软件包从一种语言移植到另一种语言,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帮助我组建了获取的信息。

接受失败

正如前面提到的,我曾在一所预科学校读书。我是这些「天资聪慧的」孩子中的一个,他们把握那些在实验小学、高级中学教授的概念相当容易。当我进入大学,一切都改变了。突然,我成了大池塘中的一条小鱼。我初次遇到了真正有难度的科目。我亲自接受了它。但最终,我多次失败了,没有陷入残酷的自我瓦解之境,每当我没有立即理解概念的时候。(But eventually, I failed enough times to where I didn’t fall into a brutal pit of self-degradation whenever I didn’t grasp a concept immediately.) 这种安慰使我更容易推动自己更深入我的学习,从失败中恢复。

一般而言,在我的学习、生活中,优先权之一是接受失败(甚至有时要走出失败去寻找)。有时候,坎坷的道路是唯一值得经历的。

最后,我觉得将「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学习」这一事实内化(理解)是很重要的。学习是我们整个生命中一贯坚持的少数事情之一。它是人类的组成部分。就像我们学习、发现有关自身之外的世界一样,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也同样多。

译文:想学得更快?停止同时处理多任务,开始冥想

原文:Want to learn faster? Stop multitasking and start daydreaming

作者:Daniel Levitin 是一位神经学家,著有《The Organized Mind》。推特@danlevitin

译者:扣子,槑槑


神经学家 Daniel Levitin 解释了学生如何才能避免被社交媒体、多任务毁掉他们的学习时间。

我们接收信息的速度已赶不上信息产生与传播了,Google 估计,人类在过去5年的时间里产生了3×10^20字节的信息,比整个人类历史上的还多。如果这些所有的信息写在3×5规格的纸上,你的个人信息部分将缠绕地球两圈,这一堆纸的长度将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三倍。

社交媒体、电邮、文本、即时通讯及接打电话花费越来越多时间,我们的任务清单太满,以至于我们不可能完成每一项。那么,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同时处理多个事情,试图通过忙碌的状态紧跟节奏。

MIT 的 Earl Miller 教授等人的研究表明,同时多任务处理不会让工作更简单,因为大脑无法以那样的方式运行。如果我们在阅读一本书的同时与别人交谈,这是两个独立的进程,在大脑里需要通过独特的流程开始做每一个。在一段时间内,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其中一个上面,你将会自动地少关注另一个。

更糟糕的是,同时了解多方面造成新信息在大脑中产生错误,正如斯坦福大学的 Russ Poldrack 研究。 如果学生同时学习、看电视,课程相关的信息会产生混乱,有一个区域专门存放新程序、技能,没有事实、想法。反之,没有电视干扰,这些信息将被归类、有序地存放在hippocampus,从而更容易检索。

Miller 说「人不能很好地同时处理多任务,当他们说可以的时候,那是在自欺欺人。」,这证明了大脑很擅长自欺欺人。

似乎这还不足以阻止你进行多任务处理,任务之间切换消耗完了葡萄糖,神经元功能达到了最佳效果。因此,在 Netflix、你的课堂笔记、可爱的猫视频之间一早上的切换之后,如果你觉得无法让你的心思更专注,没有完成要做的事情,那是因为你已经耗尽用来保持精力充沛、高度专注力的神经元资源。

同一时间处理单任务、沉浸在一件事情中的学生能更好地记住他们的工作,并完成更多,而且他们完成的工作通常质量更高、更富有创造性。幸运的是,有一系列建议帮助停止现代生活、找回更好的你。

腾出时间,让你的思绪放松

健康的休息能让你的大脑清醒,恢复一些用来深思的葡萄糖、其他代谢营养。一个健康的突破应该是你允许你的大脑休息,减少对你的各种想法的管理。

例如阅读文学、出去走走、锻炼、听音乐,这些促进思维放松的活动都可以让思维得到巨大的恢复。许多学生发现工作25分钟后休息5分钟,或者工作两小时休息15分钟,有助于提高他们get back的时间、休息时间的程度。15分钟的小憩更好。

创建一个 no fly zone

社交媒体、互联网的吸引是当今有效率地完成学业或者学习的最大障碍之一,这是因为大脑有一个搜寻新刺激、尝试寻找做事最省力的途径的趋势。你是否曾经坐在电脑前专注写作,但不一会儿察觉到自己的注意力开始飘忽不定?你可能记着自己想看电影,于是上网查放映时间,然后找到你的附近有三部电影即将放映,因此你去 Rotten Tomatoes 网站看预告,接着去 Facebook 看朋友分享的内容。在你了解之前,两小时已经过去,你没有做完任何工作。结果,你的大脑思维被电影耗尽。

越来越多的学生、科学家、公司 CEO 正尝试关闭互联网一段时间,创建「非遐想空间」,在这段时间内专注、专心做事,深度参与当前的工作。关闭浏览器或者切断网络连接很简单,Chrome 有一个插件可以用来限制你花费在当前网页的时间,此外,许多其他应用也可以协助创建 no fly zone。

慢慢收回 power

同时处理多任务、社交媒体的症状是真实存在的,其本质是多巴胺反馈机制。人的大脑搜寻新奇事物,多巴胺奖赏大脑,在这一点上,我们当中的一些人比其他人更明显。可以将多巴胺看作是「给我更多」的神经化学物质,通过多任务操作,我们在每秒钟都会获得新事物,同时释放多巴胺,它使得我们还想获得新事物;再释放多巴胺……直到我们筋疲力尽。

许多人允许文本、社交媒体打断我们,让它来决定我们如何分配时间、想哪些事。我们接触互联网方式的微小变化,以及增加自律,能让管理互联网与互联网管理你之间产生差异。我们无法减缓信息流,但可以减缓允许插入我们的计划、学习时间、社交生活、冥想时间的量。

Debian 系统安装 shadowsocks-qt5

终于在 Debian 系统安装使用上了 shadowsocks, 以前尝试安装 command-line-client 失败,这次换 shadowsocks-qt5的.

Github 上步骤说明比较简单,参考了「Kali Linux 下安装 Shadowsocks-qt5」,具体操作记录如下:

  1. 安装依赖环境库

    1
    apt-get install qt5-qmake qtbase5-dev libqrencode-dev libqtshadowsocks-dev libappindicator-dev libzbar-dev libbotan1.10-dev
  2. git shadowsocks-qt5 源码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shadowsocks/shadowsocks-qt5.git

3.

1
2
cd shadowsocks-qt5
qmake && make

  1. dpkg-buildpackage -uc -us -b
  1. 安装 shadowsocks-qt5
1
dpkg -i ../shadowsocks-qt5-<version>.deb

补充说明:

  • libqtshadowsocks-dev 需要编译安装

    1.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shadowsocks/libQtShadowsocks.git
  1. apt-get qtbase5-dev qt5-make qt5-default libbotan1.10-dev unzip debhelper

3.

1
2
cd libQtShadowsocks
qmake && make //编译

  1. dpkg-buildpackage -uc -us -b //打包

  2. 安装:编译打包好了 3 个安装包在上级目录下

    1
    dpkg -i ../libqtshadowsocks<version>.deb ../libqtshadowsocks-dev<version>.deb
  • apt-get install libzbar-dev 出错

    unable locate the package

    解决方法:aptitude libzbar-dev

问题:

apt-get install, aptitude install, dpkg -i 区别

  • dpkg -i 主要用来安装已下载好的 .deb 安装包
  • apt-get install 用来连接网络安装软件,会在软件库中寻找
  • aptitude install 也用来在线安装软件,但可以解决软件包之间依赖关系

在 APT(advanced packaging tools)中文 wiki 解释里看到有意思的彩蛋

apt-get moo
aptitude moo
apt-build

记录解决问题的过程,很重要

前天晚上语音教一个朋友修改 Windows 系统 hosts 文本,从而实现「正常上网」。远程之后,我在想如果下次她还来问我同样的问题怎么办?(并非厌烦)对双方来说,这样的重复性解答毫无意义,可能还会有第三次、第四次。

于是,昨晚我发给她以下信息:

昨晚还差一步操作:写下 编辑 hosts 文本的方法。

  1. https://github.com/racaljk/hosts 取得 hosts 内容;

  2. 进入 Windows 系统的 hosts 文本目录:C:\Windows\System32\Drivers\etc(可直接将这部分输入在文件资源管理器的地址栏中,回车一步跳转到位,或者逐层进去);

  3. 通过记事本或者 Notepad++ 软件打开本地的 hosts 文本,在默认内容下面添加 1. 获取的全部内容。

备注:如果通过记事本编辑,保存文本时会因为权限问题保存为 hosts.txt 文本,只需要重命名 hosts.txt 为 hosts , 再以此替换 C 盘本地的 hosts 文本。

记录上面的步骤,可能用不了几分钟,带来的效益却是长久的。下次遇到同样问题就可以自己翻看以前的记录轻松处理好。

以前,我没意识到缺少这一过程带来的问题。因为自己会下意识地记录常见问题处理方式,尤其对于遇到的技术问题。比如,在我第一次尝试安装 Debian 系统时遇到不少问题,终于通过 Google 一一完美解决。趁热打铁写了一份记录(http://t.cn/Rc6atlh)。

没想到这份记录再次帮了我。在很长时间之后重新安装 Debian , 发现遇到的是相同问题,但对那些方法的记忆已随时间变淡,好在我有记录,也知道当时写在作业部落。于是找出链接,很快解决了。

在还无法「熟能生巧」的情况下,何不记录下那些用过且有效的方法,并保持 update 状态,方便以后再次使用。

对于学习使用电脑基本技能,我们可能有一些刻板印象:

  • 文科生很难学会
  • 女生学电脑技能比较困难
  • ……

文理之别、男生女生思维逻辑不同本是谬说,不能一概而论。真正不会的是:

  • 有无记录问题解决过程
  • 有无自己先通过搜索答案尝试解决,再寻求别人帮助

第一点很重要。无论是自己搜索解决还是找别人,如果在最后没有回想、记录过程,下次同样的问题还是会挡住自己,而且用来处理问题的时间不会缩短。整体来看,总在机械地做重复动作,毫无优化。

当然,这种记录习惯并不限于电脑技能,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写下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与《解密无印良品》(http://t.cn/RqyrHEE)一书讲述的理念有相通之处。

《解密无印良品》写的是松井忠三自 2001 年担任无印良品社长,改革企业文化和管理手册,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工作热情。具体做法就是引导员工对大大小小的事情建立一系列机制。这虽是一本更适合组织管理层阅读的文本,书中提到建立规范、良好的动态机制不止在企业管理上发挥作用。

无印良品对一切工作内容进行规范化,并形成可见、可填写使用的管理文档、说明手册。这种机制的具体操作就是上面说的写下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是由项目主管者及其执行人员共同完成。例如书中详细说明的用「四何」步法清楚而简洁地表述一项工作:

何谓:某项工作的名称

何为:某项工作要达到的目标,具体需要做哪些事情

何地:完成地点

何人:哪些人来执行

形成这样的规范手册之后,无印良品的新老员工都能明白工作内容,不会出现理解偏差、中途停止的情况。而一旦出现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会向上反馈,得到考量确定后立即更新入对相应的手册。

我们回到开始说的例子上,写下解决某个电脑技能问题的过程,或者记录处理生活琐事的经过,小到疏通水管,大到房间设施布局。完成之后记录整个过程,这就是在对它建立良好机制,规范而不死板。

在这之后,只需要记住 1)写过处理这件事的过程,2)记录在某个容易找出来的地方。当下次需要的时候拿出来对照做就可以,省去了不必要的记忆混乱。

所以,不要忽略这一步:写下解决问题的过程。

皮皮走了,壁虎来了

送走了皮皮

昨天下午,小金毛皮皮在客厅一番挣扎之后,被两个大汉关进铁笼,然后带走了。牠被送回家里,因为这里已经容不下牠调皮捣蛋、粘人、搞破坏。

直到晚上,我都没问过牠“爹” J 君想不想皮皮。但当 L 君问 J 君:皮皮的这几个玩具还要不要留着?J 君还要留着的时候,我知道他舍不得皮皮被带走。

皮皮走了,客厅显得大了许多,我和 L 君也可以大胆自如地进进出出,也可以在客厅坐很久,喝茶、做自己的事情。房门也可以随时开着。可以几个人坐在客厅餐桌上一起吃饭。

的确,皮皮走后,我们的生活舒坦了许多,宽敞了不少。感觉这才是我们能住、想住的地方。

寻找适合的地方

送走皮皮,于牠、于我们都是好的。

于牠,再也不会被拳打脚踢,再也不会看到我们嫌弃牠的样子,再也不用只能待在有限的地方,再也不用饿一顿、饱一顿。

希望皮皮的新主人能好好照顾牠。能有人和牠玩,能有不同的玩具,能有时间去房子外面“看看世界”,认识新伙伴。希望牠能快点长大,不再那么调皮,不再破坏东西。

于我们仨,生活更自由,可走动的空间更多。一起吃饭、说话的时间会增多。

壁虎悄然来相伴

某日晚上入睡前看到窗纱上趴着一条东西,偶尔还会动一动。我靠近一看原是窗外的一只壁虎。大概是屋内的灯光招引了一些趋光的小飞虫,飞虫又引来附近觅食的壁虎。由于牠在窗外,我只能看到大概轮廓和白腹。

小壁虎

过了几日,窗内纱窗上又出现一只小壁虎。我想象着牠与窗外的大壁虎是一家,可能是在我打开窗户的时候钻进来玩的。牠每晚19:00多就爬上窗纱,每天早晨7点多隐匿起来。就这样,每天晚上望着牠们睡觉,看书有牠们陪着,写东西有牠们在场。眼睛累了就靠近两个小家伙细细观察一番:黑黑的眼睛,绿绿的皮肤,四个梅花小爪,细长细长的尾巴。

小壁虎

有时候觉得壁虎的安静和我的性格很相投,每天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看牠们在不在。

一天晚上,我拉窗帘的时候不小心把趴在上面的小壁虎甩到墙上落到了床底下。虽然知道自己不是故意的,心里还是过意不去,就像犯错把重要东西丢了一样。望了好几次床底都没找到才作罢。抬头望着窗外孤单的大壁虎,牠可能在想小壁虎今晚来不来?

小壁虎

隔了一日,我拉窗帘的时候格外小心,可能小壁虎已经爬上来了就在窗帘背面。小心收起窗帘,看到小壁虎已经在窗纱上了,这才放心,看到牠回来了,我很高兴。

可能这些都是我自作多情的胡思乱想,给枯燥的生活添加一点乐趣罢了。

阅读|睡多久才合适?

近来睡眠状态不是特别好,反思自己的 sleep pattern : 每天晚上睡6个半小时,再算上下午半小时的休息,至少白天不会无精打采,哈欠连天。但是,每天晚上 9 点半左右会彻底犯困,两周时间频繁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才引起我的重视——每天,我睡多久才是合适的?想起以前别人推荐的书《How to Sleep Better!》(by Charlie Wardle),于是从 amazon.com 下载 ebook 开始读。

how to sleep better!

整本书是依托英国 Sleep Council 的调查结果以及已有大脑神经科学知识写成的。虽然全书英文,但通俗易懂,表达简洁,而且也很有趣。以下是自己读第一部分 “What Is Sleep and Why Is It Important?” 前四章节摘录的内容。

睡眠可分为慢速眼球运动睡眠(non-REM) 与 快速眼球运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s , REM) 阶段,在整个睡眠过程中两者交替循环4——5次。REM 睡眠在成年人整个睡眠中大约占 20%——25%,晚上睡眠大约有90——120分钟是这个阶段。

睡眠研究目前通过脑电波活动——脑电图(EEG)、肌肉活动——肌电图(EMG)、眼球转动——眼电图(EOG)三个指标来衡量判断。其中,EEG 是区分不同睡眠状态的最重要标准。EEG 会在不同睡眠状态出不同的脑电波: alpha wave ; beta wave ; theta wave

non-REM 又可分为四个阶段。

  • stage one:介于清醒与睡觉状态之间,很容易从该状态醒过来。入睡者开始呼吸越来越慢、平缓,大脑活动 theta wave 比 alpha wave 活动频率低且慢;通过 EMG 监测看到肌肉活动减少,入睡者可能会抽搐,尤其当有一种从高处跌落的感觉时会从睡眠状态惊醒。在这个阶段,一些人可能会有魂不附体的经历。

  • stage two:呼吸模式、心跳频率会更低,眼球停止转动,theta wave 变得更慢。标志性特点是出现 K-complex . 通常把这个状态看作真正的睡眠,在睡眠过程中占45%——50%。

前两个可以看作浅度睡眠状态(light sleep),如果入睡者在这两个状态被叫醒,他们可能不会认为自己睡着了。

  • stage three:delta wave 在50%以下
  • stage four:delta wave 在50%以上

在第三、第四状态,入睡者的大脑波动从 theta wave 过度到 delta wave , 这是最广、最慢的脑波动。这两个阶段没有太大差异,一般认为此时的人已进入深度睡眠状态(deep sleep)或者 slow-wave sleep , 入睡者的呼吸、心跳频率都在最低水平,呼吸有规律性节奏,肌肉活动少。

我们需要多长睡眠时间?

我们普遍认为,为了保证最佳状态、身体健康,每天晚上需要8小时的睡眠,或者是至少7小时高质量的睡眠。然而,就像大多数事情一样,每个人的情况是不同的,「睡眠时长」范围也因人而异。

表面上来看,有些人最多只需要睡6小时就足够了,而且做事表现出色,不会影响到健康。但是,还有些人需要10小时睡眠。

由此可见,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间更重要。明确知道你的睡觉习惯、模式、时长、质量,将有助于提高你的睡眠以及健康。

尽管,一个人需要的睡眠时间取决于年龄。新生儿平均每天睡16——18小时,一年之后减少到13——14小时。青少年比成年人需要更多睡眠,可能是因为正处在身体发育的阶段。成年人每天需要睡7——8小时,老年人每天睡6——7小时,但白天会小憩很多次。

  • Spend some time working out what your level of optimal sleep actually is and see this as an essential ‘need’ and not a ‘hope’ or ‘desire’.

  • Think about how you feel when you have had a great night’s sleep and how long that was for, and put the required effort and focus into endeavouring to achieve this on a regular basis.

寻觅一处生命教育的家园

大地之子

在喧嚣的市区挣扎太久,又被加快的节奏卷着前行,身心具疲。趁着羊城冬日暖和的阳光、珍贵的蓝天,五人结伴前往黄埔区黄麻村内一个文化社区「大地之子」游玩。

从广汕路进两公里是黄麻村,本来是一路好景,可惜,如今有施工队在开发选中的几座山,原有的绿色植被在逐渐消失,只有淡黄色的土壤刺入眼球。不免发出「日新月异」的叹息。让人欣喜的是,村子里仍保持原生态的环境。

Uber 约40分钟终于到了门口。走上小斜坡就看到一间书屋,邓良老师开门陪着我们介绍了三层小楼。在这里能够真正体验生活,虽然今天没一起做饭,我想倘若久居于此,劈柴洗衣做饭喂鸡,阅读静思对谈创作,真是美美的生活。

门口的红花正艳,阳光一屡屡撒在上面,与花、绿叶交换礼物。

flowers

从三楼窗户望出去,正好是门前被树木包围着的小池塘。

pond

自我成长

饭后喝茶聊天,邓良老师说他对这里的定位是「阅读」、「静思」、「对话」。我觉得它们呈三足鼎立之式,缺一不可,是一个人循着理想、有意义生活的有效路径。一个人的成长、教育缺少了任何一个都很难得到提升。
books

三者首尾相连,形成一个闭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闭环,人与人之间又有交集,尤其在「阅读」、「对话」两方面。我们会三五人在同一时间段阅读同一本/同一类书,然后在线上或线下对话讨论,在讨论前后也必然经历静思、分析的过程,最终内化为自己的生命体验、行动的基本理念。

如果不阅读,只是单纯泡各种活动沙龙、讲座,听大家分享,总会给人一种漂浮不定的感觉,尤其在无法很好联结诸多片段对话形成自我系统的时候。而且,大家的经验分享,一部分来于个体的生命经历体验,还有一部分来自阅读后的思考消化。

我记得自己刚来广州时奔跑各书店听讲座,时间久了,一来身体疲乏,二来自己难以对这些零散知识形成系统,觉得那些时日很空,并没有获得自我提升。所以,又沉浸一段时间阅读,即使各种活动在眼前飞来飞去,也没有去参加的动力。

反之,只有阅读过程也不行,毕竟一人对书里的思想理解有限,有些也难以理解,这时候需要对话讨论,听听别人的观点,思想碰撞中常常「柳暗花明又一村」。

邓良老师开创的这个空间,很适合让「自我成长环」转动起来。

不止因为这里自然环境安逸、自在,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这里也有文化底蕴,有很多书可随手随时拾起阅读;

library

除了与书对话,还能遇到「有朋自远方来」,岂不乐乎!

卧在自然怀中,每日听着鸡鸣犬吠鸟啼,看着牠们嬉戏,如果再开垦一片空地,日出而做,日落而归,归来阅读、静思,体验原汁原味淳朴的生活。

dogs

生命故事

邓良老师一心想做「生命故事」记录。记录来到这里的不同人物的生命历程中有趣的故事,可能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段,也可能只是某一天的思考;记录附近老人经历过的那些年代的故事,青年与老一辈人之间的隔阂淡化,互相走入对方的时代。这将不仅是讲述者的一次思考、自我成长的过程,也给聆听者以及后人带去鲜活的生命体验。

「生命故事」记录与「真人图书馆」有着相似之处,都是聆听、记录有故事的人的某些经历,这个过程是人与人的互动、思想碰撞,如果说一个人的一生就像一本经久耐翻的书,那么这也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

饭后闲聊

同行的西早同学对「生命故事」记录很感兴趣,但她也有一个困惑:记录者没有经历过讲述者的那个时代、类似的体验,无法提出有意义、有深度的问题。邓良老师说「真诚、真实就好,别人看到这份『生命故事』记录,不只看到讲述者的精彩人生历程,同时也看到记录者在这个过程中的思考、自我成长,而这一部分是最真实、最有意义的。」

的确,每个人对有意义、深度的定义不同。因此,对于西早 同学的困惑,我觉得可以有这样一条解决路径,采用「真人图书馆」或者「沙龙」的形式,讲述者与多人在一起互动、分享,每个人的阅历不同,聆听、思考提出疑问的角度也会不同,记录者也能从他人的提问中获取更多的思考。这样,极大丰富了讲述者与记录者两个人之间的单调互动情境。

生命故事与生命教育

由「生命故事」我联想起 ‘life education’ (生命教育)一词。两者都有相同的内涵与意义——自我教育、成长。能够帮助我们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个人独特的生命、实践并活出天地人我共融共在的和谐关系。无论是台湾民间团体在1976年从日本引入的「生命教育」,并在2001年为「生命教育年」;还是美国的死亡、品格、挫折、生计教育内容,都涵盖了人生与宗教哲学、伦理道德、人格与情绪教育三方面。「生命故事」带给每个聆听者、后人的也会是这些。

两者形不同而本质一样,就像曾昭旭先生在台湾的大学中开设「电影读书会」课程,和青年人一起观影+深度讨论,通过电影完善自我对死亡、爱情、安身立命、人生理想等问题的思考,作为个人行为实践的理念基础。邓良老师要做的「生命故事」记录或者是「真人图书馆」都会对个人成长有好的作用。

我觉得「生命故事」是「生命教育」的一种形式,而且是必不可少的。生命教育本应该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种空间中以不同形式实践,然而,在我们周边的实际情况是,学校里所谓的「素质教育」并不理想,甚至出现扭曲现象。像「生命故事」这样的形式在社会维度中展开,可能会逐渐填补学校里的大漏洞。

从去到那里直至傍晚离开的路上,我不时念叨着「这里真是一个难得的好地方」。这样的空间已经不多,能有这般心境的人也是稀有动物了,像邓良老师这样「安身立命」、沈静下来做自己喜欢的事的人也不多。

照片为西早拍摄

不仅要看护好包,也要备份数据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四个人跑去距住处比较远的一家素食餐厅共享晚餐,TA 们晚饭聊得很 High, 忘记了身边还有一个重要的背包——有重要项目文件的笔记本电脑、手机、钱包,不知何时被心怀不轨之人顺手牵羊盗走了。电脑里有正在做的项目资料以及其他个人信息,手机里数据更多。不好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作为朋友,除了说不会安慰的安慰话,帮不了什么。

这件事没有发生在我身上,但仔细想想,再写出来也是对自己的提醒罢。这里需要反省的问题至少有三点,第一,公共场所如何看管好自己的财物;第二,丢失了含有重要信息的东西,该怎么办?第三,重要数据备份的必要性。

这篇拙文,我想借着重要文件备份说说数据备份的必要性。(另外两点另有文章谈)

事先做好备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丢东西这件事是我们无法预料的,而且总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只是出现的时间、频率不同罢了。回到这件事上,公共场所丢失重要东西,想要找回是很难的,尤其是电子产品、钱财一类。

  • 公共场所摄像头因各种原因无法正常查看
  • 报案也只是走过场,登记备案

我不知道在国外发生这样的事情会怎样,但我无意间看到Stolen Computers Registry这个网站,在上面可以找到被盗电脑信息。

当这一切发生在自己身上,结果当然是自己来承担,无论它有多沉重。在失落存在感中花费时间和精力弥补挽回,把损失减到最小。如果,事先有备份数据的习惯,而且会切实履行。当这样的悲剧真的发生了,不至于失望到极点,也无需耗费那么多精力在恢复数据上面。

个人经验

这里说的数据备份,主要针对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

先来瞧瞧我们的智能手机中重要数据有哪些:

  • 通讯录
  • 交易有关的信息(银行卡卡号、交易密码)
  • 其他个人隐私信息(身份证号、照片)

认清了对于自己来说很重要的数据内容之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做好备份(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

通讯录

电话号码除了在手机上保存,还应该手抄(打印)在小小的通讯录笔记本上(配图)——不知现在还会有多少人用这种方式。如果你对网络云端存储比较放心,可以定期同步保存在虚拟世界。比如,我会把通讯录保存在 Google 帐号上——有朋友说这还不够,定期存储到本地也是有必要的。

当通讯录丢失之后想联系家人、朋友,却不记得电话号码。真是一件很悲伤的事情。

交易有关的信息

卡号、交易密码不要保存在手机上,「备份」在大脑里,不建议誊写在纸上,被风卷走就不好了。如果真的很不幸,设备丢失,还可以及时地挂失、更改。

照片

照片保存可以同步到可靠的云端(icloud/Google+),也可以定期(一个月、两个月…)导出重要照片存放在电脑或者移动硬盘上。有保留价值、纪念意义的还可以冲洗出来。

最后,让我们探讨一下电脑资料备份。

文本文档

保存在电脑上的工作学习类文档一般都比较重要,不仅应该最终文件,还应该进行文件版本备份。使用具有文件版本功能的同步网盘来协助备份同步。比如 Dropbox/Box,退而求次,可以考虑国内的腾讯微云,服务相对稳定。

开头讲的故事里丢失的电脑上保存着做了很久的口述历史资料,那位朋友只备份了一部分,其余的资料估计很难找回了。

对于一些可以共享使用的资料,可以通过 BT Sync 同步工具同步分享出去。

重要音频

除了在电脑本地存放,还应该在外部移动硬盘、光盘中备份。我一般会把重要音频打包或者刻录在光盘里放着,一方面是备份,另外因为时间久了电脑硬盘存放不下,影响电脑运行。

其他数据

浏览器的设置、书签栏、插件等数据备份,推荐使用浏览器自带的备份功能,例如 Chrome 登录 Google 帐号后,即可自动同步备份应用、扩展程序、设置、自动填充、历史记录、主题背景、书签、密码、打开的标签页等。

当设备丢失,需要尽快更改密码,在新设备上同步下来与帐号关联的信息。

这是一些个人经验,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分享出来。

優雅地使用 Windows

封面

(photo from home)

11月7日早,我在叄樓青年空間(ID:sanlouyouthspace301)分享了 Windows 使用最基本的兩方面——使用優化、軟件安裝,最後淺談了幾點個人對信息檢索的思考。

這次分享中,我與參與者共勉三點:

  • 敢於主動點擊每個菜單按鈕,不要怕出錯;

借用《the Talent Code》中一個情景來說,想要在一件陌生、漆黑的房間內穿過,首先需要勇敢主動地向前走,中途肯定會碰到桌椅等障礙物,當碰到它們的時候,這個信號其實是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同樣,對於 Windows 上諸多菜單按鈕要主動點開看一看,改一改。即使不小心出錯也沒關係,按圖索驥,檢索錯誤提示一般都會找到解決辦法。

  • 盡量少(不)用國產軟件,電腦或手機上;
  • 學會提問、分析問題。

這是一個需要我們一直思考的疑惑,因為它可小可大,可具體形象也可抽象迷離。抽象的純方法論似乎沒有太大可操作性,具體一步步地由又不能讓你「放之四海而皆準」。

為了昨天早上兩個小時的分享,我準備了將近兩週,在別人的多次提點下,活動策劃考慮比較周全。補進開講前互動環節,除了讓參與者自我介紹之外,還添加了「使用 Windows 最關心/最麻煩的是什麼?」問題。整體效果還可以,在一些細節上還是沒有準備好:

  • 沒有提前檢查測試叄樓網絡,早上從路由器客服那才得知最近技術維護,部分功能暫時無法正常使用。對參與者的操作有部分影響。
  • 沒有注意到 Libre Office for Linux & Libre Office for Windows 有兼容差異,導致部分幻燈片上的內容提前顯示。
  • 配圖不夠清晰,參與者按圖一步步操作耗時略多。還有一點是沒有考慮到投影在白牆上,早上陽關會照進來,影響視覺效果。
  • 信息檢索的部分舉例不夠大眾化。
  • 信息量略大,可能去掉信息檢索部分內容會好些。

公開講述分享是9月份開始花費31天彙編《這纔是使用 Windows 的正確姿勢》小手冊的線下系列活動。與書店裡躺著的出版時間很久的各類 Windows 入門使用教程相比,這本手冊並沒有那麼厚重,讀者不用花費很多時間就能輕鬆學到內容;另外,手冊的內容是網絡上比較新的實用方法,每一個我都使(試)用過,更適合現在的 Windows 用戶。我們總不能一直穿梭在使用 QQ/IE 裡吧?我不敢也不能說這本手冊多麼好,但至少是一個有意義的事情的良好開始。

本打算只公開分享一次,其它部分可直接閱讀手冊,但我想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更舒適,有什麼具體問題可以當面討論學習,我已經被遠程操作玩壞了;而且一次分享,涵蓋的信息量會很大,效果不一定好。因此,我把手冊內容拆分整理成若干塊,這次講了優化、軟件安裝,接下來會有 Windows 使用安全, 瀏覽器 Chrome/Firefox 介紹、分享工具 BT sync、其它常用軟件。

如果說「正確姿勢」只是表觀跡象,「網絡素養」就是表觀背後的思想支撐。在我看來,技巧是很容易習得的,只要有足夠的動力、肯折騰;網絡素養卻不易得,技巧掌握之後需要一定時間沉澱下來體會。我們要做的是有思想地使用 Windows, 而不單純是 Windows 的使用工具。

我並不十分專業,即使在使用 Windows 方面,不擅長做 PPT, 所以昨天的幻燈片一律白底黑字(偶爾其它顏色),字型一致;對 MS Office 也不熟悉(可能小學、中學、大學計算機課程沒認真上吧~)。正在使用 Everntoe, 也不是深度用戶,正在閱讀學習 Esor huang(臺灣 Evernote 大使)的 《Evernote 教學筆記本》。

通過這本還有很大更新空間的手冊、若干次線下分享,我想傳達給讀者、參與者以及自己三個觀點:

  • 技巧易得,但永遠學不完,這是個無底洞。只要有人在不斷創新、開發,新奇好用的工具將層出不窮;
  • 網絡素養或者說網商纔是本源,它和那些技巧相輔相成。如果網絡素養不夠,是不會主動(沒有那個意識)學習好用的東西;
  • 自己不只是學習者,同時也是參與分享者。比較理想的狀態會是從我這裡或者別處學習了這些技巧、觀念的朋友,能夠傳播給他人,像滾雪球一樣,一直傳下去。傳播講述也是自己更深入學習內化的過程。

昨天分享結束,有一位小夥伴說這些太實用了,她回去要分享給同師門的人。如果言行合一,產生的效果將是很棒的。

接下來的線下分享,需要提前做好第一次出現的問題。如果可能,不一定只是我分享,對於一些自己不夠熟悉的東西,可以找深度用戶協作分享。